
2013-07-26
汇丰近日公布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6月份数据,数据显示,中国PMI继续下滑,初值为48.3,环比下降1.82%,创9个月以来最低水平,上月终值为49.2,连续两个月低于荣枯线50,显示制造业处于萎缩期。连续下滑的PMI值不禁让人愈发担忧不断放缓的中国经济。
从分项指标来看,产出、新订单、新出口订单、就业、采购数量等项目均出现萎缩。其中,产出指数初值录得48.8,较5月的50.7下跌1.9%,总体弱于历史平均水平,创8个月新低。而新订单指数初值降至47.1,创10个月最低水平。新出口订单降至44,是2009年3月金融海啸以来的最低值。就业指数同样下滑到10个月的低点,为47.9,并连续第3个月处于50以下。
内需方面,汇丰近期数据显示内需一直偏弱,基建投资的反弹并没有抵消制造业产出和业绩放缓的影响。就业市场疲弱更可能进一步影响工资收入并拖低消费。面临不断降低的海内外需求、不断上升的劳动力成本和人民币升值等客观因素,中国制造业效益和规模大幅放缓。
“恶化的海外需求、温和增长的国内需求以及不断上升的去库存化压力令中国制造业承压。”汇丰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认为,“中国政府倾向于以改革而非刺激措施以使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虽然该国能对长期增长产生提振,但对短期影响却有限。因此,我们预计中国二季度增长更疲软一些”。
他还表示,未来制造业活动将继续承受压力。一方面,新出口订单降幅加深,表明未来出口前景趋弱,5月份的出口同比增速已回落至仅有1%,而4月的增长率还在14%的水平。他还指出,除了外需疲弱以外,外管局对虚假贸易项下资本流动加强监管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同时,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负面影响也持续存在。
考虑到中国经济短期内难以得到提振,汇丰将第二季度GDP增速预测从8.2%—8.4%下调至7.4%。此后,多家宏观分析机构纷纷对第二季度中国GDP值预测作出调整。高升预计中国经济在今后7年的平均增速约为6%。摩根士丹利预测中国经济增速会从过去10年的10%下降至5%或6%的水平。
搜狐证券分析说,PMI指数持续下滑并持续低于历史平均水平,反映了中国经济目前的债务杠杆问题和行业内去库存压力。一方面,今年一季度社会融资总量快速增长,然而PMI指数却显示愈发疲弱的经济发展状况,由此看来,融资增多是用于借新还旧,停留在金融系统内空转,而并非用于生产制造和扩张。近期银行间“钱荒”露出了金融无法进入实体经济的冰山一角。
另一方面,虽然产出和需求双双下滑,但是需求放缓会导致制造业存在去库存压力。因此,制造业面临业绩和去库存双重压力。由此看来,过去盛行的短期刺激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提振中国经济。
总的来说,持续下跌的PMI值表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是不争的事实,但这样的增速放缓会拖垮中国经济还是会成为一个中国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的改革契机,就要拭目以待了。